分布為害:菌核病是番茄的一種普通病害。部分老菜區(qū)棚室中。零星發(fā)生,引起植株壞死和爛果,對產量有明顯影響。
癥狀:葉、果實、莖等部位均可被侵染,葉片受害多從葉緣開始,初呈水漬狀,淡綠色,濕度大時長出少量白霉,后病斑變?yōu)榛液稚铀俣瓤?,致全葉腐爛枯死,果實及果柄染病,始于果柄,向果面蔓延,使未成熟果實似水燙過,受害果實上可產生白霉,后在霉層上產生黑色菌核。花托上的病斑環(huán)狀,包圍果柄周圍、莖染病多由葉柄基部侵入,病斑灰白色稍凹陷,邊緣水漬狀,后期表皮縱裂,邊緣水漬狀,病斑長達株高的4/5,除在莖表面形成菌核外,剝開莖部,可見大量菌核,嚴重時植株枯死。
病原:病原為核盤孢,屬子囊菌亞門真菌。
發(fā)病規(guī)律:菌核在土中或混在種子中越冬或越夏,落入土中的菌核能存活1-3年,是此病主要初侵染原。在我國北方菌核萌發(fā)多在保護地中,萌發(fā)時間可自11月起至翌年4-5月;在南方露地栽培中菌核則有兩個萌發(fā)時期:即2-4月和10-12月。田間再侵染由病葉與健葉接觸進行,有時由易染病的雜草葉面擴展到番茄上,如染有菌核病的灰菜,馬齒莧等雜草傳播到附近的番茄植株上,此病在早春或晚秋保護地容易發(fā)生和流行。
防治措施:
(1)收獲后及時深翻土壤,使菌核不能萌發(fā)。
(2)實行輪作,培育無病苗;及時清除田間雜草,有條件的覆蓋地期。
(3)加強管理,注意通風排濕,減少傳播蔓延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