危害癥狀:通常發(fā)生在番茄生長的中后期。病害發(fā)生在葉片、葉柄、莖及果實上。葉片染病,主要為害中部和下部葉片,初在葉面出現(xiàn)褪綠色小點,后擴大為不規(guī)則形粉斑,表面生白色絮狀物,是病菌的菌絲、分生孢子梗及分生
孢子。起初霉層稀疏,漸增多呈氈狀,病班擴大連片或覆蓋全葉面。有時粉斑也可發(fā)生于葉背面,其正面為邊緣不明顯的黃綠色斑,后期病葉變褐枯死。葉柄、莖、果實染病時,病部表面也產生白粉狀霉班。
發(fā)病規(guī)律:在干燥的條件下易發(fā)病。一、越冬與初侵染源。病原在北方,病原主要在冬作茄科蔬菜上越冬。南方番茄常年種植區(qū),病原無明顯越冬現(xiàn)象,分生孢子不斷產生,輾轉為害。二、傳播特點。病原隨氣流傳播蔓延,侵染新生的葉叢,以后又在病部產出分生孢子,成熟的分生孢子脫落后通過氣流進行再侵染。
病害病原:病原為韃靼內絲白粉菌,屬子囊菌亞門真菌,番茄粉孢,屬于半知菌門真菌。一、形態(tài)。據(jù)觀察,菌絲分布于表皮,不穿透葉肉組織。初生分生孢子形狀不規(guī)則,基部略平截,表面粗糙,有各種小突起,大?。?3.24~26.46)um x(3.53~12.0)um。次生分生孢子棍棒狀或柱形,無色,表面有各種條狀紋飾,串生于分生孢子梗頂端,有少量單生,也有次生分生孢子若生在初生分生跑子上。次生孢子若生部位略有溢縮,基部平截,大?。?7~51)ym x(13~20)m。分生跑子梗直立,不分枝,無色,多為2~4個隔,長為81~154um。吸器為球形,色深,若生于頂部膨大略似馬鞍狀的附著胞上。閉素殼埋生于菌絲中,近球形,內生子囊近10~14個,子囊近卵形,少數(shù)近球形,有明顯的柄或無柄,其中多含子囊孢子2個,一股卵圓形或橢圓形。二、特性。番茄粉孢分生孢子萌發(fā)適溫20~25℃;韃靼絲白粉菌為15~30℃。
防治方法:40%苯甲嘧菌酯懸浮劑(低毒)
使用30-40毫升/畝噴霧(保護+治療)
大風天或預計藥后1小時內降雨,或在極端溫濕度條件下及作物長勢很弱時,請勿使用本品。為保護作物產量免受病害損失,盡量于病害發(fā)病前或發(fā)病初期開始用藥。使用前需充分搖勻,按推薦劑量,兌水葉面均勻噴霧。根據(jù)天氣條件和病情發(fā)展,間隔7-14天再用藥。本品為內吸性殺菌劑,按登記劑量使用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