危害癥狀:為害葉片、莖或莢殼。一、葉片。病初葉上現(xiàn)針尖大小的水浸狀小斑點,漸擴大成直徑為2~3mm的褐色小斑,小斑間相互融合形成深褐色大病斑,葉片病班會開裂或穿孔,引起葉片黃枯。二、莖和英。病斑近圓形或梭形,稍凹陷。濕度大時病部產生淡紅色粘質物。
發(fā)病規(guī)律:病菌以菌絲體隨病殘體造留在田間越冬、越夏。也能以菌絲體潛伏在種皮內及分生孢子依附在種子表面越冬、越夏,條件適宜時,菌絲體產生分生孢子,通過雨水反濺至寄主上,孢子萌發(fā)產生芽管,從寄主表皮直接侵入,經(jīng)3~5天潛育后,出現(xiàn)病班,在受害的部位產生分生孢子,進行多次再侵染,加重危害。病菌喜高溫潮濕,在13~38℃間均可生長發(fā)育,但以26~30℃最適。因此秋季早播,遇多雨天氣,有利病害發(fā)生;春季病害往往發(fā)生較輕。
病害病原:病原為希金斯刺盤孢,屬半知菌亞門真菌。菌絲無色透明,有隔膜。分生孢子盤小,直徑25~42微米,散生,大部分埋于寄主表皮下,黑褐色,有剛毛。分生孢子梗頂端窄,基部較寬,呈倒鉆狀,無色,單跑,大小9~16x4~5微米。分生孢子長橢園形,兩端純園,無色,單胞,大小13~18×3~4.5微米。
防治方法:(1)60%甲硫·異菌脲可濕性粉劑(低毒)
使用40-60克/畝噴霧(保護+治療)于病害發(fā)生初期使用,應噴霧均勻。本品是一種內吸性的低毒殺菌劑,具有保護、治療、鏟除作用,廣譜殺菌、作用機理獨特、不易產生抗性,具有向頂性傳導功能。安全間隔期為5天,每季最多使用3次。
(2)70%咪鮮·丙森鋅可濕性粉劑(低毒)
使用90-120克/畝噴霧(保護+治療)在疾痘病發(fā)病前或初期兌水噴費,每隔5~7天噴一次,連噴2次。本品由保護性殺菌劑丙森鋅與內吸性殺菌劑咪鮮胺錳鹽復配而成,具有保護和治療作用。安全間隔期:5天,作物每季最多使用2次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