分布為害:小麥吸紫蟲有麥紅吸漿蟲、麥黃吸漿蟲,均屬雙翅目,癭蚊科。北起黑龍江、內蒙古、南至福建、江西、湖南、貴州;東近國境線,西達寧夏、甘肅,青海、四川均有分布。是世界性的毀天性害蟲,也是我國黃淮麥區(qū)的主要害蟲??删植砍蔀?,減產80%以上,甚至絕收,除小麥外,還可為害大麥、青稞、燕麥、黑麥、雀麥等。
為害特征:小麥吸漿蟲是為害小麥的一種常見害蟲,主要為害小麥花器并吸食正在灌漿的小麥籽粒的漿液,造成癟粒、空殼而減產。
發(fā)生規(guī)律:小麥吸漿蟲基本上都是1年發(fā)生1代,以老熟幼蟲在土中結繭越夏和越冬,翌年春季小麥拔節(jié)前后,有足夠的雨水時越冬幼蟲開始移向土表,小麥孕穗期,幼蟲逐漸化蛹,小麥抽穗期成蟲盛發(fā),并產卵于麥穗上。幼蟲以口器撮破麥粒果皮,吸食麥粒漿液,出現癟粒,嚴重時造成絕收。
防治措施:根據小麥吸漿蟲發(fā)生為害規(guī)律,防治上要堅持“麥播期和蛹期土壤處理為主,穗期成蟲補治為輔”的策略,嚴把“三關",即麥播期、孕穗期(蛹期)和抽穗期(成蟲期)的防治。合理的耕作栽培制度如適時早播和種植晚熟品種,使抽穗期和成蟲羽化高峰錯開:調整作物布局。實行輪作倒茬,茬后深翻耕等控制吸漿蟲的發(fā)生;天敵的保護利用;種植抗蟲品種不僅可以減輕當年的為害,而且連年種植可達到基本控制的目的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