別名:大豆褐紋病、大豆斑枯病
分布為害:大豆褐斑病分布于東北及四川、河南、山東、江蘇等省。一般發(fā)病較輕,病葉率5%左右,個別年份病葉率可達90%以上,造成大豆嚴重減產(chǎn)。
癥狀:大豆褐斑病主要為害葉片,莖、莢也可受害,苗期和成株期均可發(fā)病,發(fā)病始于底部老葉,逐漸向上蔓延。子葉受害,病斑不規(guī)則形,呈暗揭,上生微小黑點。真葉染病,初在葉正反面密生褐色小斑點。斑點周圍褪綠,后擴大成不規(guī)則形或受葉脈限制是多角形的棕褐色病斑,直徑1-5mm不等,病斑具輪紋上散生小黑點,嚴重時病斑愈合成大斑塊,致葉片空黃脫落。莖和葉柄染病,病斑暗褐色短條狀,邊緣不清晰。豆莢染病,莢面上生不規(guī)則棕褐色斑點。
病原:病原為大豆殼針孢,屬半知菌亞門真菌。
發(fā)病規(guī)律:以抱子器或菌絲體在病組織或種子上越冬,成為翌年初侵染源。種子帶菌引致幼苗子葉發(fā)病,在病殘體上越冬的病菌釋放出分生孢子,借風面?zhèn)鞑ィ惹秩镜撞咳~片,后進行重復侵染向上蔓延,侵染葉片的溫度范圍為16--32°C,28°C最適。潛育期10-12天。溫暖多雨,夜間多霧,結(jié)露持續(xù)時間長發(fā)病重。
防治措施:
(1)因地制宜選用抗病品種。與非寄主植物實行3年以上輪作,合理密植。
(2)清除田間病殘體,帶出田外集中燒毀或深埋。
(3)發(fā)病初期噴灑10%苯醚甲環(huán)唑水分散粒劑1 500倍液,或50%醚菌酯水分散粒劑3000倍液,或80%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,或50%三氯異氰尿酸1500倍液,或75%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,或14%絡氨銅水劑300倍液,或50%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,隔10天左右防治1次,防治1次或2次。